胜利之日原名:День Победы,又名Den' Pobedy、Victory Day。2018年纪录片类型片,创作于德国、立陶宛地区,具有俄语、德语、英语语言版本。由谢尔盖·洛兹尼察执导,于2018-02-19(柏林影展)公映。
Every year on May 9th, a celebration of the Soviet victory in World War II takes place. 每年的5月9日,俄罗斯的胜利日,庆祝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获胜。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前去纪念,普通民众在**上欢歌载舞,有宣讲远离***主义的,有提醒人们警惕**卷土重来,那些退伍军人行军礼唱起喀秋莎真是极具感染力,镜头一次次切到严肃庄严的雕塑,提醒人们战争的残暴。导演是白俄罗斯谢尔盖。
胜利之日在线观看资源:目前清晰度未知,请您自己尝试后再决定是否需要。
豆瓣评分7,算是一部中等偏上的电影作品,值得收藏看,推荐大家观看。
——以上信息由新影视分享提供
*** Katze
纪念每一个家庭阵亡的役龄女性和男性,然后才是庆祝每一个家庭都付出了高昂代价的胜利,不好好读书就只能看看表面形式了。
胤祥
#Berlin2018# 搁在柏林节实在再合适不过了。影片有个极其有趣的声音结构和空间结构,完全把方向性打破,并且隐含地捕捉了**立场/背景人的细节;所谓“记忆之场”,同时又是片中人家族/国族的“后记忆”。当然拿浮雕去结构片子有点偷懒。**大妈们的红歌队和**舞也是够牛的。
Sabrina
不管人们对战争的反思是什么样的,当他们年轻时候的红歌是会跟随一生的,大概他们年纪老了,红歌的**性没有那么强了,因为那相当于他们年轻时候的流行歌曲。
**电影
QY-329,非常偏爱的一位导演,他拍纪录片一直很高产,非常有想法,纪录的同时又可以用有效的视听来传达作为创作者的观点。在这部纪录片里,声**空间结构使用的很微妙,纪念碑镜头的不断切入和几段群众对话的剪辑点位置,很好的划分了电影整体的结构,让主题表达变得更加明确。
wangzhy
第一个镜头就认出来了 Treptower Park!!!真没想到这么久之前的兴起造访能入镜观察 在 2/3 时间点处 镜头第一次俯视台阶 一张一张不同的面孔走向那个纪念碑 还是瞬间就能引发思索和怀疑的 p.s. 一半的声音难以溯源 会有追寻的引导之用
coie
2017年5月9日那一天柏林**人如何回顾历史:基本是看**大叔大妈如何多方位使用手机和**杆(外加耀眼闪光灯),还有无法与中国阿姨比肩的**舞在Treptower Park“用力”创造有意义的一天。耐玩味的倒是手机和摄影机在堆叠鲜花的暗窟内“对峙”的瞬间,像所有庄严肃穆在数码镜头里都丢了滋味。
小西而已
静态的雕塑与**的人民一并成为凝视的主体 一边是久远历史里被剥离了声音与色彩只剩画面的暴戾战争 一边是用歌声与舞步代替语言 挥舞着鲜花与旗帜的祥和安乐 对比中形成严固的结构 往里填充的内容却又是随性流动的 在这样的失调中 呆滞固定的摄影机成为压垮影像的最后一根稻草
熊仔俠
瞻仰和悼念成為紛至沓來者的最大的公約數。然而,在這個建於戰敗國的場域中,到來者的國族認同和意識形態也是有所區別。再說,半部片是“旗幟學”的視覺教材——蘇聯國旗、加盟**國國旗大合照、頓涅茨克“國”旗、摩爾多瓦國旗……還有引發撕*了的“俄德雙頭鷹”旗。
谋
#CineLumiere #WitnessingHistoryFilmsbySergeiLoznitsa 还是佩*导演的能力,以赶来庆祝的人们与那稍远处承载着历史的浮雕两个视角交叉剪辑带来的张力非常大,交织在一起的静与动的画面把历史与现在做了很好的对照,甚至在结尾处出现了融合。**上基本采用固定镜头,凝视感很强,浅焦让观众的注意力更集中,而每次浮雕的特写转全景则是带给观众更加厚重的历史感和沉重感。结尾处的冲突似乎展示了整部电影的内核。
停用
庄严肃穆的浮雕与嬉闹浮夸的庆祝,胜利是苦难后的甘甜,影片就一直在人群与纪念墙之间切换,似乎在讽刺,同时在隐忧。只是能缩短到30分钟内的短片拍成90分钟实在冗长无意义。